|觀點|

為什麼同濟的設計學生,必須學習開源與編程?

2018/12/03

1543822681868853.jpeg


11月23日上午,由深圳市青年聯合會、騰訊公司、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聯合主辦的“灣區青年風尚季”在深圳高北十六創意園開幕。


灣區青年風尚季以“創新·再融合”為主題,分為“科技”和“灣區”兩大板塊。展覽聯合國際頂尖院校和教育機構,旨在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打造集創新教育、展示、體驗為一體的平台,同時為灣區青年締造屬於未來的文化、數字、互動空間,共同展示大灣區創意和創新在數字科技產業領域的變革與對全球的影響。


1543822715671643.jpeg


在開幕式後,灣區創意創新論壇在高北十六創意園舉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先生主持本次論壇。論壇圍繞“設計驅動的青年創意社群營造”這一主題,探討“設計驅動創意創新與文化相互作用”“灣區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話題。


Design360°亦到場對婁院長進行了獨家訪談。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所秉持的前沿教學理念究竟是如何確立?作為院長的婁先生又是如何定義一個合格的設計學生?在全新的科技觀念席捲全行業的時代,設計師應該培養自己怎樣的新能力?婁院長一一解答了我們的好奇。


1543822741183066.jpeg



1


Design360°:您曾用原子時代和比特時代來做比喻,稱在現在的比特時代下,主流的設計學校的教育還基本停留在原子時代,請問設計教育處在“原子時代”是怎樣理解呢?其中的問題和弊端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婁永琪院長:其實原子、比特只是一種說法,因為MIT(麻省理工大學)有一個原子比特實驗室,分別指代兩個世界:原子世界是物質世界,人造物的世界;而比特世界是數字世界、cyborg世界。實際上,這個時代最大的創新其實都是和比特世界有關的。比如我們現在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著大量的商業模式和創新,包括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的設計思維和教育——不完全是設計教育,還停留在第一次產業革命,或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時代,不覺得落後了嗎?其實原子時代和比特時代不是說哪個更重要,不是說比特時代比原子時代更重要。現在需要把兩個東西連在一起去思考,它們已經相互交織、糾纏在一起,你已經分不清楚了。不是說現在大家(設計師)都要變成碼農,而是現在要帶著互聯網的思維去思考設計本身。


1543822867258918.jpeg


1543822894839170.jpeg


當然有些東西是不會變,設計什麼東西是不會變的呢?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比如說我們說自己是“神射手”,那在石器時代那是扔石頭最準的人,到後面變成投標槍投最準的人,再到後面變成射箭最準的人,再到後面就變成了打槍打得最準的人,現在越來越像是開發軟件最準的人。以前的扔石頭扔標槍射箭扣扳機,和現在的敲鍵盤,其實你會發現:有些東西形式是在變,具體的成為“神射手”的所有的體係都在變化,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就是去精準地擊中這個目標。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來看,什麼是設計?什麼是設計不變的東西?什麼是設計變的東西?但凡我們講的變的這些東西,不管是畫素描、做模型、用雙手去造物…原來的老木匠是靠手藝,後來的老木匠是靠工藝,靠操作機器,到現在的新木匠也都是編程了


這些東西都在變,那設計最恆久的是什麼?一來,設計師人類有意識創造活動的先導;除此,設計一直是和人打交道。比如說,矽谷和Standford,MIT, 你會發現即便是在麻省理工選媒體實驗室,這麼牛的一個創新機構裡面,人的價值也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他們是創造科技,然後想著怎麼將科技去轉化和應用。而設計的思維不是這樣的,它是從人的需求出發的。是通過創造行地滿足需求去創新轉化的。這個可能是設計更加持久的東西。隨著時代的推進,設計的表現形式還會不斷變化,但本質的東西可能還會留在那。設計就是一個進程。


1543822921232637.jpeg 


1543822946586691.jpeg


1543822947228227.jpeg

發起於2012年,每年十月舉行的同濟設計週


 

2


Design360°:同濟的設計創新學院強調跨學科,整合創新、技術、商業模式,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學院配備都走在國內設計學院的前沿。可以分享一下您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的經驗和想法嗎


婁永琪院長:同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包豪斯學校,有很強的包豪斯傳統。同濟建築設計的創始人和前輩之一是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中國學生。他40年代回到了上海。課程設置最重要的是人的訓練方式。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教育就已經很成系統了。但是包豪斯這個時代,碰到的問題、挑戰和機遇和當今的問題、挑戰和機遇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要去應對新的問題和挑戰,設計教育不應該把過去全部推倒,我們在原來的體系下面做了三個打通全院的模塊


9.jpeg包豪斯大學副校長Jutta Emes教授一行來訪設計創意學院


第一個模塊是重新認識技術。其實不止是認識。比如說同濟設計創新學院本科一年級必須要學習開源、硬件和編程,這可能是在中國、甚至世界上都是沒有的。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比特和原子的故事。這個世界的經濟和技術和生活方式已經飛速發展了——連老大爺買菜都已經開始支持支付寶或者微信了,如果我們還在捏石膏和橡皮泥,這是不行的。這是一個考量,實際上重新認識技術是一組模塊。除了開源、硬件和編程之外,還重新設計了整個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課程。我們和Autodesk合作,用他們的fusion 360平台。當然現在這個也沒有用得特別好,但總體來講,fusion實際上即使一個專業軟件,同時也是一個日產管理的軟件,還是一個協同共創的平台,一組人能在這個平台上修修改改。這些模塊加進去以後能讓我們一年級的學生很快地進入到比特時代的思維。開始學習的時間點其實是很重要,一年級學開源,和很多學校在研究生、高年級學開源是不一樣的。高年級學開源肯定會把它當成一個技術來學。一年級一進入設計學院就開始學這個東西,它就變成了一種思維方式,會伴隨學生的終生。


第二個模塊叫重新認識商業與經濟。原來學生做設計,基本的邏輯就是:“我想、我要、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基本設計師的典型的思維。當然,張揚個性是很好的。但是,你會發現設計本身不完全是一個設計師、藝術家的個人行為。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所以這個時候你必須要認識到你做的任何一個設計,很可能是經濟的一個環節,是商業上的一個環節。所以設計教育不是要給大家上更多的課,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環節,當然了,這也有課程、工作坊和講座,對課程上的,來自學院的自下而上的打通專業之間隔閡的要求,學生應該在兩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開始思考:“我做的這個產品在產業裡承擔了什麼樣的作用?在這個過程當中怎麼去設計它的商業模式?”,等等。這樣的話他/她就會有一個商業意識。再放大一點,有一個經濟意識。這是第二個模塊,第二個模塊的結尾是靠一個學院層面的pitch(路演)來完成的。路演是正兒八經的投資人/評委會來挑戰,你做的設計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你在經濟產業裡能夠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到底服務於一個什麼樣的經濟?


1543823609198410.jpeg 

同濟《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


第三個模塊叫做“重新認識可持續”。大家都必須意識到他/她做的所有東西都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同濟,對我們這個學院來講,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我們今年剛剛出版了羅馬俱樂部的50週年的報告。這本新的書就叫《增長的極限》。這本書告訴我們地球再這樣下去要完蛋了。這在可持續發展裡面叫“烏鴉派”。 《增長的極限》其實是非常樂觀的,就是告訴我們要通過改變生產和行動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通過行動來改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設計。為什麼我們學院去翻譯了羅馬俱樂部的這本書?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同理,我們不是要給學生上更多的課。而是在他們做的所有的課程設計、教學環節當中增加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意識。結果是整個學院在結束的時候做個節日,叫Deep Green Festival。通過大家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銷售,請不同的嘉賓來做講座這樣的方式來形成可持續設計/綠色設計的學院氛圍。


我們現在正在全面推廣這三個環節,如果能夠順利完成的話,就能把學生的視野打開。我們沒有摒棄了原有幾十年來的教學體系,通過不同年級間學院的打通,我們成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3


Design360°:合格的設計畢業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為什麼?


婁永琪院長:以前大家經常會抱怨——“現在的學生不行啊!”我們的校友也會這麼說。而這句話接下來的內容,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比如說“鴨嘴筆都不會畫了”“針管筆都不會畫了”到現在“畫畫也不會畫了”“這樣子怎麼行”?或者說“哎喲,我們現在的學生真是糟糕,連個樓梯間都畫不像”。或者學環境的“連個草圖都畫不像”。但對於同濟來說,畢業之後能夠畫個像樣的樓梯間或者草圖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我們學校的創造目標不是畫樓梯間,這個反正你畢業之後總歸會畫的。


1543823882955859.jpeg


所以什麼是理想的學生呢?首先他/她必須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即一直在更新他/她的知識,而不是吃大學所學的知識的老本。如果是這樣,他們就會成為一個反動力量,而不是創新者。所以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就是創新能力。創新和設計不完全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在設計,但我們沒有在做創造。設計可能是一個常規、職業動作,在不斷的複制粘貼。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在不斷地創造。


第三,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清楚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作為一名同濟的畢業生,我在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最後一點就是情懷,希望畢業生可以講自己的人生意義和世界進步聯繫在一起。這是一個長期的,沒有盡頭的使命。我對我們學院所有成員的期望都在我們的院訓裡,就是“to learn and create for a meaningful life and a better world (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這就是我要培養的人才。


 

4

 

Design360°:其實現在很多設計專業學生和設計師都能感受到技術與社會等的飛速變化,很多設計師都很焦慮,您有什麼建議或者想法可以分享給他們,助他們應對這些變化嗎?


婁永琪院長:這就是剛才所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對於一所大學來講,如果不再持續地創造東西,那這個大學肯定是沒落了。孩子們總歸在學習,但大學的老師不在學習,那這個大學一定不是一流大學。


學習是一種終身行為,不管你現在拿到的是本科、碩士還是博士學位,這就是拿到的一張入場券,而這個遊戲才剛剛開始。如果是約會的話,舞會的入場券不能保證你能找到合適的伙伴。所以大學只是完成了大學的一小部分。我記得有人說過,“來我們大學學習,不足以讓你學會設計一棟好的建築,但是能夠讓你組建形成於建立自己的評判標準”。當你知道了問題和標準以後,接下來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會了。


所以終身學習本來就是一種狀態,我們也越來越重視終身學習。在學院裡我們成立了一個終身學習中心(Life-long Learning Center),就是來應對現在社會上有“充電”需求的群體的。還有一塊就是我們本來就將大學設計成了開放式的大學,比如我們在這個高北十六創意園開的Next Economy and Ecology Design Studies (NEEDS,同濟大學深圳未來需求實驗室) ,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個進入社會的科研,進入社會的研究。


1543823981306998.jpeg